湖南法治报讯(通讯员 陈文发)
临武县汾市镇南岸村有8个自然村,16个村民小组,651户,2168人。近年来,该村围绕“乡村振兴、法治同行”主题,扎实推进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工作,让民主凝聚力量,法治护航发展,群众尊法、学法、守法、用法意识明显增强,奏响了民主法治建设,助推乡村振兴的主旋律。
一、 坚持党建引领,筑强战斗堡垒。
坚持党建引领,牢牢把握民主法治建设正确方向。充分发挥党支部总揽全局和协调各方的作用,始终将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引领民主法治建设的思想旗帜,纳入“三会一课”重要学习内容,定期组织开展主题党日、谈心谈话、警示教育等活动,让党员思想时刻“在线”。党员干部坚持带头学法守法用法,示范带动形成了办事依法、遇事找法、解决问题用法、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氛围。
健全以网格化管理为基础的村组织体系。把全村八个自然村划分为16个网格,配备22名网格长,充分发挥“片长、组长、邻长”的作用,利用敲门行动、屋场恳谈、板凳围坐等形式,宣讲党的政策和法律法规知识,凝聚起广大党员群众参与民主法治建设的动力、合力。持续深化“3+N”工作模式,依托矛盾纠纷调解室、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、法治文化阵地等,培养以村辅警、人民调解员、矛盾纠纷调解员为主的农村“法律明白人”。深入一线,走访群众,把苗头性、倾向性事件在萌芽中处理好,推动形成了“小事不出邻,难事不出村,矛盾不上交,服务不缺位”的治理新格局。
二、 深化普法教育,营造法治氛围。
深入实施“八五”普法规划,投资40余万元,建成了千米民主法制教育长廊。巧妙完美地将法治元素与本土红色文化的有机融合,打造了具有乡村特色的红色、廉政、法治文化宣传教育基地。通过线上线下、数字乡村、农家书屋等阵地,加大文化设施建设力度,广泛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。充分运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平台,积极开展“亮家风、淳民风、正乡风”等主题活动,有效推行“红黑榜单”曝光、民事听证会等制度。
在全市村级首创运用新媒体定期编撰美篇《新南岸》,讲述好故事,传递好声音,凝聚正能量。引导群众“树新风、破陋习”新风尚,制定完善并严格执行《村规民约》,文明操办婚丧喜庆,拒绝高价彩礼。
三、 规范民主程序,夯实法治根基。
坚持以村党支部为依托,完善健全了“四会一队”等组织。充分发挥村民理事会的作用,为群众提供综合性的一站式服务,通过平常的排查管控,提早参与调解,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。创新采取化解矛盾纠纷“你来说,大家听,集体评”方式,根治“谁闹谁有理、谁横谁有理”落后思想。
近年来,村里成功调解矛盾纠纷23起。规范落实“四议两公开”制度,对村里的重点项目、热点焦点等问题,严格按照提议、商议、审议、决议和过程、结果公开程序,以消除质疑,增进信任,真正做到民事民议、民事民商、民事民决、民事民办。严格落实党务、村务、财务“三公开”制度,加大村级事项公开工作力度。切实加强村务监督委员会建设,提高村务监督委员会的履职能力和民主管理、民主监督水平,完善和规范监督委员会的运作机制,促进监督委员会在维护村居和谐、稳定、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。
四、 坚持共建共享,提升乡村“善治”。
始终坚持民生导向,立足解决实际民生问题,切实满足群众对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,改善人居环境,满足人民群众对生活质量提升的美好期待。对群众关心的优抚资金发放、重点项目工程资金使用、村级财务收支情况等每季度公开一次,深入开展“心连心、面对面、解难题”活动。广泛征集乡村振兴“金点子”意见,深入农户走访两千多人次,收集了群众“急难愁盼”问题46个。
近年来,先后修建通组公路、产业路5000余米;修建了水坝、机耕道、疏浚了水渠;修复180盏失明路灯;“临蓝嘉”三县起义指挥部旧址修缮恢复整理,对武水沿河风光带全面提质改造,实现了“道路平整、排水畅通、四季常青、夜晚灯明”的全新村貌。村里成立了福岸、顺裕等农业合作社5家,常年提供就业岗位400余个。建设光伏发电站,成立农旅文化发展公司等创收,村集体经济收入年超50万元。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,带动了村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健康发展。
如今的南岸村美丽如画、发展喜人。社会治安、村风民俗、财务村务、公益事业发展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,形成了一个在党支部领导下的自治、法治、德治融合发展的乡村治理大格局,实现了“以德治春风化雨、以自治消除矛盾、以法治定纷止争、以共治共享平安”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,基层党建和乡村治理同频共振、互促双赢,群众生活质量和幸福感不断提升。
责编:刘建军
一审:曾金春
二审:伏志勇
三审:万朝晖
来源:湖南法治报